“徐冰:思想与方法”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8月25日至26日,为期两日的“徐冰:思想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围绕着徐冰的艺术实验与思想;徐冰的创作媒介与方法;徐冰与全球艺术界这三大议题,多位中外研究学者、策展人及艺术评论家以讲座与对话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作为徐冰回顾展中重要的活动部分,研讨会开场由尤伦斯馆长田霏宇馆长致辞并简短介绍了徐冰研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国际性及学术性。

 

Screen Shot 2018-09-13 at 15.29.06.png

讲演者兼会议主席及主持人巫鸿教授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的巫鸿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第一位讲演者兼会议主席及主持,首先以“如何研究徐冰”为讨论标题展开了对徐冰作品研究方法的梳理。讲演中,他明确阐述了研究本身的目的。在他看来,徐冰作品在展览中的呈现只可谓一静止的瞬间,而每件作品中艺术家的行为与过程却无法呈现,而成为隐蔽看不见的作品部分。所有研究者们要做的既是搜寻和重构作品从创意到执行,由展示到流通的全过程。为了追寻作品的历史状态,找到艺术家的思想,发掘隐蔽的因素就是要做研究。而针对徐冰与其艺术的独特性,巫鸿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了自己对研究徐冰的方法,既是以围绕项目的案例研究为方法去讨论。他重点谈到项目这一概念,他认为这是徐冰所有作品创作与思考的基本单位,项目中又包含相互关联的子项目。而基于他对于徐冰艺术特点的理解,巫鸿教授更提出了以项目的概念去替代“作品”一词。他认为每件所谓的徐冰作品,并非是单纯的作品,它们都应该被视作完整且发展的项目,它们的存在不仅包含着曾经发生的观念上的意义,同时后续仍不断延续且发展着人为或人为的意义。对于目前主流的徐冰研究的方向,巫鸿教授表示徐冰的学术研究空间仍旧很大,这种研究是基于思考性和解释性的,如果继续于细节的深入,那么徐冰的研究在概念分析的层面上又将会得到突破。

 

ZZ804770.jpg

会议参加学者从左到右:巫鸿、王嘉骥、蒂莫西.穆雷、汉斯..沃尔夫、唐克扬

 

       首日下午的主讲者是艺术史学家、策展人、现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汉斯..沃尔夫。通过对比研究法,汉斯教授将徐冰与杜尚的艺术思想与创作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呈现了徐冰与杜尚作为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与语境的艺术家在艺术概念上的相通性。在对比研究过程中,汉斯教授阐明道,此次的研究方法他并非将研究对象放入有规律的历史线内,而是将其放置于当代实验艺术这一大概念范畴中去思考和分析。他继续阐述,徐冰和杜尚这个两个艺术家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时代里都未曾拒绝或者是抗议身处的时代,同时也没有让时代决定他们艺术创作的进展轨迹。基于这一潜在艺术命运的共同性,汉斯教授跨越了文化与媒介的差异性逐步分析徐冰与杜尚作品中出现的相同创作主题,求证了两位艺术家在直觉性的艺术判断与实践性的艺术呈现中达成的共识。

 

       次日上午,研讨会围绕着“徐冰与全球艺术界”这一主题继续热火如荼的展开。作为古根海姆及亚洲艺术三星的资深策展人,孟璐博士以西方视角探讨并阐述了徐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同时对于中国传统的联系。由自身于美国艺术界工作的经历,孟璐博士指出一直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在美国的博物馆机构中的展示都存着问题,即西方对东方片面的认识。在讲座中,她通过追溯徐冰在美国的艺术发展生涯和分析其艺术国际性原因,论述了徐冰的出现而为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带来了的改变。

 

ZZ8_9043.jpg

徐冰与尤伦斯馆长田霏宇展开对谈

 

       围绕着此次展览与为期两天的讨论内容,在研讨会的最后艺术家徐冰与田霏宇展开了对话。对于自身对此次回顾展的看法,徐冰总结性得回应道:它的存在如同一次难得的机会,它可以让自己有机会反省和判断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四十个年头里急急忙忙所做的事和在寻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在回顾展中所呈现的,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是一面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反映着不同时期自己的工作状态,思维方式以及隐藏在深处推动艺术创作的能量。

 

       本次参加会议的学者还包括:杜克大学艺术、艺术史与视觉研究系副教授阿部贤次(Stanley Abe);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高明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康奈尔大学比较文学与英语文学系教授蒂莫西·穆雷(Timothy Murray);美术史博士与《美术》杂志副主编盛崴;独立艺术史学家与策展人富井玲子(Reiko Tomii);策展人与艺评家王嘉骥。